2007年1月21日 星期日

歐多敗和台北

  回想大一的時候,對於「旅行」這兩個字相當之響往,也加入了一個隨時都會有人做著旅行夢的社團(雖然他的名字和這檔事不太容易直接連在一起);正好大一也是家人對「騎機車」解禁的年紀,機車+喜歡旅行的朋友變成我大學前兩年的生活。



  大二開始和泰華上烏來,這大概是台大週遭最接近還有「原始林」的地方。大三跟傳凱跑了一些地方,看陣頭、看廟、看道士........。在歐多拜上面時眼前不斷掠過的風景、路名,總會夾雜著一些記憶:有的是別人告訴我這裡發生的事,有的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感受。 
  我心裡面的「台北」是一個有邊界的城市,這個邊界和行政區邊界的劃分大致相同,也許這是因為我從小長大的地方算是在台北盆地的內部吧!(小時候住板橋,活動範圍就是板橋新埔江子翠埔乾還有台北車站站前的NOVA、省立博物館那一帶)後來開始騎機車(不一定是旅行),很有趣的,我發現自己不斷在「發現」新的台北。到了很多行政區名為「台北」的地方,不管是視覺上還是心裡面給我的感覺小時候活動的台北好不一樣,但是這些地方再怎麼不熟悉,卻依然是「台北」,這些幾乎是不認識的地方和我的家鄉板橋一起被台北的名字包覆起來,新莊、土城、七堵這些地方雖然和台中高雄一樣是個在我記憶中僅佔有一小部分的區域,可是就覺得比台中高雄更有某種我應該去認識的親切感。(台南我就不敢說了,一樣有這種我應該要比別人更熟悉台南的感覺,雖然我相當的不熟悉,哈) 
  這種奇怪的感覺不知道是哪邊來的,記得以前對台北盆地的郊山曾有一探其間生態的念頭,但是去過幾次以後(除了烏來陽明山)那些郊山因為生態相不及深山叢林豐富而被我評為無聊,想繼續去的慾望又沒有了。烏來陽明山和花蓮的瓦拉米被我放在一樣生態豐富的層次去想,郊山被我拋到好奇的範圍之外。可是現在卻又反過來覺得,這些郊山給我了某種生態意義之外的感覺,會讓我想要再度造訪的感覺,雖然那不是以認識生態之名前往。                                       
  越寫越亂了....總之我是開始想要記下一些我對台北的印象啦。(然後我猜這個台北是我從小從地圖或是各種管道認識到的劃分。不知道應該說這是一個「充滿多樣性的台北」,還是「一大堆不一樣的地域環境被劃在一起變成台北」。不過我自己,感覺上是傾向認同第一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