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筆記】Articulating Indigenous Identity in Indonesia: Resource Politics and Tribal Slot

這是一份不全的讀書筆記,是否有高人可以指點一二……



Li, Murry Tania (2000) “Articulating Indigenous Identity in Indonesia: Resource Politics and Tribal Slot[1].” I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42(1): 149-179.
Start: 6:28 2011/5/8
摘要
本文討論的是印尼在後蘇哈托時代的原住民政治。作者Li用兩個「部族」為案例,以S. Hall的「articulation」(闡連?)為分析概念,討論LinduLauje兩個部族的原住民性【indigenousness,非本文用字】建構的過程與差異。Li的分析兼納了後蘇哈托時代印尼國家的新政(New Order)下的原住民政治規範/策略,以及LinduLauje如何和這樣的新政治局勢互動,以及之所以這樣互動的歷史脈絡。總之,本文認為,在印尼的案例中,認同或原住民性都非本質的,而有相當程度的策略、偶合和歷史的面向,同時,建構過程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的結果。
內文概述
l   【問題】:蘇哈托時代印尼政府的原住民政策是不承認原住民,或認為所有原住民都是一樣的。而國際(勞工)組織所界定的原住民,也跟印尼政府的法律體系不合,印尼亦無官方劃定的傳統領域(149)。印尼政府的原住民政策,主要是推動【大概是現代化理論所謂的那種】「發展」(149)。所以,我們可以說,在後蘇哈托時代,在原住民政治這個場域中,無論是對印尼官方、原住民或國際NGO組織,都開啟了一種新的政治可能,本文就是要來檢視這種新局中,原住民是如何被想像的,而又有什麼效果(149)。
l   【研究對象】本研究對象為兩組原住民(150):
表一
Lindu(林杜)
Lauje(勞杰)
分散的火耕農夫、鬆散的家庭組織、受到奴隸掠奪者或敵對的鄰里(neighbors)威脅、與海岸權力者(coastal powers)維持著緊張、不穩定的貿易和納貢(tribute)關係
聚居於Lindu湖、反水庫
居住在高地
能夠識字、信仰基督教、種植灌溉稻米跟咖啡、小孩甚至在政府單位任職。
貧窮、生活與健康都不穩定,多數人不會印尼國語,仍以火耕為主。
有集體的原住民認同
沒有清楚的認同,【這些原住民】也沒有被任何【發展計畫】納入。
摘要者自繪
l   【理論對話】對原住民認同通常有兩種研究取向,第一種是「傳統的發明」(invention of traditions)路數,認同可以被策略性的建構,其中的行動者是極大化目的導向的、致力於做出最佳選擇的。第二種是「偽意識」。本文的目標是找出第三種取徑來解釋原住民不同的狀況和鬥爭(150)。
l   【概念】群體的集體認同不是自然的或不可改變的,但也不是發明、適應或強加上去的。毋寧說,它是個「位置」(positioning,認同源於實踐、地景、意義的劇碼的歷史沈澱,同時在特定的關係(engagement)和鬥爭的模式中浮現而出。在這種機緣巧合(conjuncture)下,人們才開始產生認同,重新連結了國族、政府、自身、部落……認同是一種視情況而定的、由行動者和文化與政治的闡連(articulation)所生產出來的(151)。
l   Articulation and Positioning(跳過,稍後補充)

Locating the Tribal Slot in Shifting Fields of Power
關鍵概念:Frontier、前線的族群被國家區分成兩類,而社會運動者又分出第三類。這些框架(具體化為tribal slot)都有一定的簡化。認同所仰賴的不是本質,而是再現的體制或「指認的地方(places of recognition)」以及認同發生現場所產生的對話和鬥爭(153)。
l   表二(154-157)
官方一(masyarakat teraing/terpensil)
官方二(orang kampong)
NGO(社會與環境運動)
The New Order區分出一百萬個「疏遠且隔離的(estranged and isolated= masyarakat teraing/terpensil)」鄉村居民。
沒有被劃入masyarakat teraing/ terpensil的村民(village folk
稱原住民為:masyarkat adat/tradisional/asli, penduduk asli.
傳統的生活方式被認為是有問題的,需要政府幫助他們發展、文明化à重新安置計畫(resettlement program)
針對這些村民的發展計畫,就忽視了他們的種族差異,並假設他們都有一樣的家庭與村落生活方式。設計一樣的行政結構。
針對政府所劃出的masyarakat teraing提出不一樣的論述,主要在去除原住民的污名、提出原住民土地歸還論述(特別依據1960年的Basic Agrarian Law,提倡所有鄉村居民的土地權)
但是「重新安置計畫」對所謂「疏遠的」部落居民的描述時在太不精細,官方的區分標準幾乎可以套用在所有爪哇地區之外的鄉村居民,於是,界定適宜的計畫對象,就成為分配房屋、捐款、土地……等資源的鬥爭場域。
這些人就不再是援助的對象,相反地,他們經常被鼓勵或強迫(尤其國家想要對土地做新的利用時)遷徙。

摘要者自繪
Articulating Indigenous Identity: Where an Ideology Finds Its Subject
此處歷史性的比較了LaujeLindu的差異(參見表一)
表三
Lindu(林杜)
Lauje(勞杰)
在前殖民時代,兩個高地部族對海岸政權來說都是邊陲地帶,僅僅有名無實地控制。直到殖民時期隨著殖民者帶入部落或原住民等分類系統,兩邊的命運才逐漸分開(159)。
----
【前殖民時代】居住在高地以防海岸的奴隸掠奪或海盜、與海岸有貿易關係。佔據乾燥的斜坡地區生產菸草供應區域市場。在19C因為被當成貴族以及通婚因素移居海岸地區。
【荷蘭時代】Lindu是在荷蘭時代被強迫遷居到Lindu湖邊的幾群人。後來來自其他地方的移民們給了Lindu居民(由於資源鬥爭)而來的壓力,於是開始出現「原住民」的聲音(164)。
【荷蘭時代】對荷蘭人來說沒什麼經濟與政治利益可圖。因為土地不足所以許多Lauje被允許回到山上(後來為了逃避荷蘭人征役而躲入更深山)。荷蘭人對在海岸種植可可者徵稅。
反對水利計畫以及反對重新安置計畫帶來的威脅確立了(原住民具有有價值的知識與對土地的祖先權利的)Lindu認同(164)。
【印尼時代】基層官僚「desa」治理,認為Lauje非常落後、原始。èLauje捲入國家的發展論述有關(161)。
在反水利計畫文獻中,將Lindu呈現為一個獨特的、部落的地方。有獨特的語言、有自己的傳統習慣、規則。在論述中很少提到荷蘭的影響或湖畔的非Lindu人。文獻中還經常提到Lindu人經營環境的傳統規則、排除外來者的土地使用方式(zoing)、以及Lindu人對土地的依附和知識等等……(165)。
Lauje雖然捲入國家的發展論述,但是它並沒有被當成「原住民」來處理,因為對國家而言,找不到把Lauje當成原住民的異國特色(162)。

Lauje也沒有和國家互動的集體行動,他們零散、日常的跟「發展」計畫發生聯繫(機會主義的跟國家產生關係)。原住民論述對Lauje而言也沒有意義,因為它對於人們理解自己的位置或提昇生活都沒有什麼幫助(163)。

Articulating Indigenous Identity: Conditions, Risks and Opportunity
l   【連結的狀況】五個Lindu有,Lauje沒有的要點塑造了不一樣的原住民認同:競爭資源(在此脈絡下族群界線與文化差異被凸顯出來)、既存的地方政治結構與法律委員會(adat council)、以外人可以了解的方式呈現文化認同與地方知識的能力、讓都市運動者所支持的特點、地方對抗國家所造成的衝突性引起興趣等等(169)。
l   競爭:這邊在講的只是articulation中產生的各種衝突與競爭關係。例如被Lindu論述所排除的湖邊居民等等(169-70)。
l   風險:官方反對(?)這邊看不懂
l   不確定性:不確定connection是否能成功(在Lindu的案例中,政府拒絕正面回應原住民權利的要求,只是重複官方的發展論述)。
l   Articulation vs Imposition:此節主要在兩點上批評過去的研究(1) 他們喜歡將研究放在「local」,而忽視了global stage的分析,但是注意到後者正能夠看到articulation過程中的策略和操弄性質。(2) 過去的研究經常批評外界片面詮釋原住民或在地(ex.綠色東方主義),但是這樣的研究設想的是單向的認同或刻板印象之強加,而不是複雜的認同articulation過程(172)。
l   Connection Social Forces
l   ConclusionArticulation概念讓我們看到新的視野與連結,例如在研究社會運動時,能夠看到運動者和鄉村居民的articulate。對Hall而言,articulation是一個簡化與畫界的過程,其形式沒有預設的客觀結構與位置,但是會在行動與想像的過程(它是持續的玩弄歷史、文化與權力)中生產出來(174)。

Finish:  2011/5/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