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日 星期日

讀書摘要:批判理論(上)


社會學理論(上) Ch8 各式各樣的新馬克思主義者
By George Ritzer & Douglas Goodman 巨流出版社

  判理論產自於那些不滿馬克思主義現狀,特別是對經濟決定論不滿的理論家,他
們的核心關懷用書上的話來說即「統治的批判」。




本書的第一部份首先提出批判理論對社會生活與智性生活的批判:其終極目標是
要更精確的揭露社會的本質。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評:批判理論家對機械論調式的、經濟決定式的馬克思主
義並不滿意,認為太過度用決定論的角度詮釋馬克思主義(在這裡很重要的是歷史發
展)批判理論認為應該對於這個不平衡的偏重加以矯正,因此強調文化層面的探討。

  對實證主義的批評:對實證主義的批評有部分原因是因為經濟決定論的馬克思主
義者受到了實證主義的影響。(甚至是完全接受p.394)批判理論者先描述了實證主
義的兩個預設: 實證主義者相信透過一套科學方法可以用來研究所有的研究領域,
這套科學方法是以物理學為所有其他學科確定性與精確性的標準。實證主義者相信知
識是內在中立的,這反過來造成「科學不應該為特定的社會行動辯護」(394)。批判
理論對前者的批判是:實證主義將社會生活物化了,他們忽略的對「行動者」的注意
。實證主義把人化約成「受到『自然力量』的被動實體。」(394)第二點的批判是:
實證主義過度強調形式理性,卻未對目的本身從事相同的理性判斷,造成了政治的保
守性。

  對社會學的批評:社會學這門學科兩點:1.保守 2.科學主義。批判理論認為社會
學者忽略的個體與社會的互動,這將使社會學無法「對政治變化提出有意義的回應。」
「社會學不但沒有變成批判的工具或更新的酵素,反而變成了整合既存社會的一部分。

  對現代社會的批判:批判理論的學者們基本上將對現代社會的批判聚焦在文化上。
這一方面是對於機械式的經濟決定論馬克思主義的回應,另一方面則是批判理論認為對
被制約階級的宰制力量來自於文化力量。當時世界上美國國力如日中天,似乎沒有經濟
內在結構的矛盾。第二是蘇聯理論上完成了經濟上的革命,但是蘇聯政府的統治幾乎無
可否認的具有壓迫性。這些時事也使馬克思主義者往經濟以外的方向尋找宰制手段。

  對文化的批判集中在一個焦點:「理性化」,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學者受
到韋伯理論的影響,因此從理性化去探討壓迫來源的學者也被稱為「韋伯式的馬克思主
義者」。強調韋伯理論中的「形式合理性」(工具合理性)和實質合理性。這本書裡面
用合理性(rationality)來等同於形式合理性(formal rationality)。用理性
(reason)來等同於實質合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的概念。解釋這兩者之
間的異同,我覺得最貼切的就是George Friedman所說的:「Auschwiz是個合理性的
(rational)的地方,但卻不是一個理性(reason)的地方。」 (Auschwiz是納粹屠殺
猶太人的集中營地名,也用作納粹屠殺的代名詞。)合理性(rarionality)是指為達到
目的去尋找最有效的手段。Ritzer形容為「技術官僚的思考」(這讓我想到曾豔芬老師
做的社會學和經濟學對比) 然而,用本書裡面的話來說,理性(reason)應該是「以追
求正義、和平與幸福等等人類終極價值為目標的各式手段之構合總成。」

批判理論將焦點集中在五個社會出現的形式上:現代技術、文化工業、知識工業、
意識形態、正當性。

  現代技術:對現代技術的批判是以Marcuse為例。他提出,至少在資本主義的情況
下而言,現代技術是個協助資本主義去以一個「令人愉悅的」手段來達成對個體的統治
例如統治者透過電視來對大眾進行社會化與綏靖。Marcuse指出現代技術之所以有用的
主因在於:他們有著中立的外殼,使個體在渾然不覺的狀況下被壓抑了自主性,降低了
批判性與否定性思考的能力。

  文化工業:文化工業是一個「合理的、科層化的結構,這些結構控制著現代文化」
文化工業生產出了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是:「經過管理的.....非自發的、物化的、與
真實事物相反的贗品文化。」批判理論家們在乎,文化的虛假性,這些文化工業將這種
虛假的文化以一種成套包裝好的狀態經由媒體散佈到大眾之中,並且,對大眾產生了「
繳械的、壓迫的、昏沉麻木的效果。」但是現在有許多學者並不完全認同。Kellner認
為,「電視對於民主制度、個體性與自由是一個威脅」但是,他同時也看到電視作為文
化工業的一個部門,他並無法總是被「一個完全統合的法人團體的力量所控制」。他看
到了控制電視的諸多力量的內在衝突性。

  知識工業:批判理論對於知識工業的批判在於,知識工業部門,例如大學或是研究
機構,他們已經從一個被賦予限定任務的機構轉而成為具有自主性的機構,機構超越了
原本被賦予的任務範疇。這些機構並努力的拓展自身的影響力而成為對社會具有壓迫性
的結構。

  意識形態:(idology)是指,「社會菁英們所生產的虛假的、讓人感到錯亂的觀念
系統」現代社會的統治已經進行到一個「統治已經不再被感受為個別人的危害或疏離,
所以世界似乎就是依照如其所如的樣子,對於行動者而言,已經不能在清楚世界應該是
什麼樣子了。」

  正當性:(legitimations)這是一個由政治系統所產生的觀念系統,並受到其他系
統的支持:透過對政治系統的「神話化」 (mystify)包裝用來讓人無法清楚意識到實際
發生的情況。

  馬克思認為經濟結構造成的壓迫可以透過無產階級革命造成解放。但是,一批批判理
論學者們確帶著悲觀的論調,他們和韋伯一樣,認為持續理性化造成的鐵籠,使人無法逃
脫。

批判理論主要的貢獻,本書提出三點:主體性強調、引入佛洛伊德的精神析分、辯證
法。

  主體性的強調:批判理論著眼於主體性的探討,這有助於我們理解文化層面與個體的
社會生活的「主體主觀性要素」。(這是來自於馬克思主義的黑格爾根源,部分學者強調
,馬克思早期的作品顯露出此特性)這也使得批判理論著重於上層建築(文化),而非基
礎建築(經濟)。

  引入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派學派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導引出三件重要的事:1.
將心理結構層面的討論帶進批判理論當中,發展。2.因為精神病理學,了解了許多現代社
會對人的負面影響,另外還引申出探討為什麼革命意識無法產生。3.關於精神解放的可能
性,佛洛伊德談到的力比多(libido) 或許可以提供推翻統治所需的「創造性行動的能量
來源」。這對於較為偏向悲觀論調的批判理論提供些許希望。

  辯證法:辯證的研究途徑強調社會各層面互相的總體性的影響。「除非關連到總體歷
史,或者關聯到被視為全球性實體的社會結構,否則社會生活的個別部分與單一現象無法
被理解」。這種研究取徑棄絕了止關注於單一面向的研究途徑,特別重視「個人意識、文
化結構和經濟結構之間的關係。」在時間上,辯證法同時還包含了共時性(diachronic)
與歷時性(synchronic)的關係。共時性關懷當代"整體"社會下社會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
。歷時性則關注於當今社會可能的歷史根源和未來的可能。在歷時性關注於歷史根源的部
份,Marcuse所謂「單一向度的社會」只是在資本主義下產生的,強調他的歷史性有助於
擺脫它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的論調。(關於第二自然的爭論)。當批判理論家把焦點放
在未來時,他尋求的是一種能夠將自己的觀念透過實踐的試煉,試煉這些理論「被接受與
被實踐的向度」。這個過程即本真化(authentication),人類透過批判理論逃離了宰制
系統,達到了解放。 (法蘭克福學派認為資本主義下的理論與實踐已經分離了,造成的結
果是「實踐者被剿權,而且往往沒有力量」,至於理論則淪為「貧乏、與真實世界沒有相
關性」)

  最後在辯證法的關注上,哈伯瑪斯對於知識與人類旨趣的關注是批判學派當中最著名
的。哈伯瑪斯指出,知識處在客觀系統,而人類旨趣則是主觀現象。但是這兩者是不可分
離看待的。第一種知識類型是分析性科學(analytic science) 他們背後的旨趣是「技
術上的可預測與控制,可應用於週遭環境、其他社會或社會中的人。」 此種知識將導致
增強控制與壓迫。第二種知識類型是人文主義的知識(humanistic knowledge) 旨趣是
去「理解」世界。透過「以普遍性的觀點來理解我們的過去,從而一般地讓我們理解過去
如何轉變到當今。」這種知識可以協助自我理解與相互理解,但他們並不導致解放,也不
導致壓迫。第三種知識型態則是批判性的知識(critical knowledge) 背後的旨趣則是
「人類的解放」。「批判性知識或許能提升大眾的自我意識,從而引發出一場達到解放希
望的社會運動。」

  批評:批判理論被認為是超歷史的,對於事件的相關性與歷史的脈絡賦予的注意力不
足。另外,也被批評為太過於忽略經濟層面的討論。最後,悲觀的認為工人階級作為一革
命力量已經消失,這點被批評離馬克思主義太遠。
 
  雖然遭受以上的批評,但是至少,許多人都同意,批判理論作為一次馬克思主義與社
會學的融合,使法蘭克福學派一些了不起的想法和概念得以被保存發展。


圖片:http://www.pbs.org/auschwitz/f/bunks.gif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在這本書上,對現代技術的批判可能是以馬庫色為例,不過我好像有印象,更早的阿多諾(Adorno)已經有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