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為何轉行

  剛上社發所的時候三天兩頭就要自我介紹,這個所大家也知道,反正就是一些對運動有些想像(甚至有實際經驗)的人來念的。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算不算這樣子的人...

  扯遠了,說自我介紹,每次讓我最痛苦的就是要交待我幹麼要從自然科學背景跳到社會學背景的研究所。其實痛苦不是在要怎麼讓別人相信或是聽懂,因為所上沒人對環境運動比較熟,所以似乎很容易的被我用模稜兩可的語言帶過去。我也不是真的想騙人,而是我覺得我有個強烈的動力告訴我說:對!我就是想念念看跟人有關的學問。但是要怎麼解釋這個動力?我自己也說不太好。(這樣口試竟然會過...Orz)

  那天無意在保育社社辦,似乎找到了初步的答案。

  事情是這樣的,有個學弟修了經濟學,來到社辦以後大概是覺得剛剛上課很有收穫,於是就很開心的說了很多剛剛上課的收穫(有點像我以前上台灣史下課到社辦的感覺)。其中他說到,說保育這檔子事情應該多一些經濟人才來參與,理由是你要在某處保育當然得創造當地人民的生活利基不然別人為甚麼要聽你的。

  因為這樣的說法台灣環境運動界近年談的非常的多,我當下並不以為意。老實說,還覺得有點討厭或是厭煩。事後我在想,為甚麼,長久以來我對於這樣子的說法沒有辦法像其他幹保育的朋友或是人們一樣認為這樣子的說法非常有道理,甚至進一步的去努力的推行這樣的想法?(比方說許多地方所經營的生態旅遊。)

  現在並沒有法子去說我為甚麼覺得這樣子的說法感到不對勁,不過,我知道「不對勁」這個感覺大概就是我想要去學習社會科學的某種動力。我會轉到社會科學所好奇的、推動我的,其實是我對於這些環境運動菁英份子對所謂「常民」的解釋的疑問。講白一點,我對這些環境運動者對於「基層」、「地方人士」是甚至是「大眾」所摹繪的臉譜有很多疑問,這大概是我會想學社會科學的原因之一吧。

  搞清楚出發點之後,比較不擔心之後後悔了:P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這個,實踐意識與論述意識,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層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