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禮拜五禮拜天我都要騎機車去新莊家教,學生家在新莊民安路,以前大約是叫做瓊林還是西盛,我記得小時候還是樂隊班時,去過一次西盛,那次是為了XX環保公園的落成,縣長還是尤清的樣子。反正就是去跟人家吹一些奇奇怪怪的歌,還有什麼N校聯合吹四季紅(根本就湊不起來= =)給尤清唱,總之就是超蠢的。那時候根本不知道西盛在哪裡啊,只是覺得很遠很荒涼很多蚊子.......@@
後來大一有一次要從樹林的家去新莊棒球場看比賽,這次還真的見識到新莊的交通,對新莊台一線的恐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四開始跑新莊家教,去多了熟了,開始發現中正路還是有一些可以讓歐多敗飆到八十的時段,也開始有時間有閒去看兩邊景色。說是「景色」應該會有滿多人不同意的,畢竟那是一條,兩邊除了部分住宅區以外就是鐵皮屋、工廠、辦公大樓的那種,不太親切的建物,騎在這條路上偶爾會想到,路上與我爭道的砂石車水泥車和兩邊的鐵皮屋、工廠、辦公大樓組成一幅非常搭配的景色,都和「混亂」、「工業」、「開發」這些字眼有些關係?又或許這些東西對一個從小在台北舊城和板橋交界地帶長大的小孩而言,這些東西都可以被歸類在「不該出現於城市內的東西」裡面。也許可以解釋我去汐止走新台五路的時候,和我走新莊中正路的時候感覺這麼像。
省道的兩旁容易注目到的店面像是很多的水族館寵物店、A片店(新興行業!?不是以前那種陰暗店面,而是大剌剌的把女優的照片當做招牌)、安全帽+雨衣專賣店、還有有貨真價實的檳榔西施的檳榔攤。
場景拉到樹林靠迴龍那邊(新莊和樹林連在一起),看到的景物也頗像,不過還要加上幾條沒有整頓沒有加蓋的大排水溝(聽說以前是水圳),水圳應該得和田地連在一起才有生命吧,當田地全都變成住宅和鐵皮屋工廠的時候,水圳變成了大排水溝。
在樹林有些地方,好像還看的到城市擴張的邊界,鐵皮屋和紅磚三合院共存著,有著黑水的排水溝流過一些仍然是田地的地方........會想要讓人多看幾眼卻又不想逗留的景色組合,就是,很怪。 (想說的說完了)
3 則留言:
這篇寫的不錯喔,有開始抓到一點東西了。
我覺得地景研究是很有趣的事情。至少,相較於前現代地景來說,現代地景若有些雜亂的感受,或許與空間(及時間)的商品化有關係。這使得空間要變成怎麼樣的力量,也絕不能再從單一的地點進行考量。
雖然問題要比這更複雜就是了。
空間商品化...之前在Giddens那本《批判的社會學導論》中有約略提到一點點。他強調的是想要理解城市的各種地景元素分布(高級住宅或貧民窟等等),必需置於資本主義發展影響之下來討論是比較恰當的。
我想說的比這個更多,不過現在顯然還不大重要。
提示ㄧ點,根據 Durkheim 的古典社會學命題,空間與時間的認知框架必然是社會性的。那麼資本主義怎麼改變了我們對空間與時間的置身尺度?進一步,生產出怎麼樣的地景?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