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

Karl Marx:異化、歷史演進與Hegel

(閱讀:社會學理論的觀點 E.C.Cuff/W.W.Sharrock/D.W.Francis 巨流 第二章)
  
  馬克思承襲黑格爾的思想,認為人類歷史的演進過程即是人類的潛在本質開展的過程,就像是種子蘊含著變成大樹的潛質。人類的歷史演進至最後階段,就是人類本質完全開展的時候;就像是種子最終成長成大樹--將種子蘊含的生長本質完全開展。


  但是馬克思對於黑格爾的思想也多所修正,其中,黑格爾告訴我們綜觀歷史,可以發現人類的本質是透過哲學、思想等等心靈活動展現出來的。馬克思對這種觀念論式的想法極度反對,因而提出其著名的唯物論觀點;人類本質展現在「勞動」上。這背後有幾點理由:1)人類是透過勞動來對自然世界進行改造,並且在這改造的過程中越來越展現人類潛在的能力。2)黑格爾式的觀點忽略這些進行哲學等心靈活動的人們其生活是建立在對其他大眾勞動者的剝削之上。3)生產在邏輯上的優位性:人們總是得先穩定生活條件再進行其他活動。

  人類原本應該透過勞動來展現其本質,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卻使人類離「完全展現其本質」越來越遠。這就是馬克思所談的「異化」。異化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將人分為從事心靈活動的勞心者與一般大眾的勞力者。由於不從事勞動,勞心者在馬克思的理論當中是遠離人類本質之路的。然而,體力勞動者卻也不在前往完全開展人類本質的道路上:這展現在四個面向上面,首先,勞工不再擁有他親手創造的產品,不再享受他勞動的成果,取而代之的是得到薪資。其次,由於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使得勞工再一種「技術零碎」工作環境下逐漸喪失他所具有的工作能力。第三則是勞工與其他勞工社會關係的劣化。最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強調「孤離的個人」概念使得人不再認為自己屬於整個「人類」的一群,此即人類與其「類存在」相異化。(馬克思接受黑格爾的思想另外一點即:黑格爾認為「歷史」應著眼於全人類的歷史開展,而非少數被強調的個人。)

  異化的一個重要的結果就是:人類不再相信他們擁有此本質。在現實面就是人類將一些原本是屬於自己創造的力量認定為不可預期的、超自然的,比方說上帝或是經濟學當中所談的市場力量(看不見的手)。

  異化的社會背景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而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其實是由一套社會結構配合以維持其穩定持續。這其中包含了政治、經濟與知識的面向。馬克思認為他們是由生產關係中的支配階級所制定或建立。其中「意識形態」便是一套扭曲的思想體系,它使被支配的階級認為目前的生產關係是合宜的,而使被支配階級甘於此支配關係。

  馬克思不只言及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也提出關於變遷的理論。馬克思關於變遷的理論亦受到黑格爾的辯證法所影響:認為歷史的演變是起源於「衝突」,此衝突黑格爾認為是思想上的衝突。衝突對立的雙方彼此競爭互動,最終演變成一個新的局面,此局面一方面暫時是穩定的,一方面蘊含著產生下一個衝突的契機,而人類就在不斷往返於衝突與穩定的過程中向黑格爾所言「歷史的終點」--人類本質完全開展--前進。

  馬克思修正黑格爾的觀點,認為此中的衝突並不在於思想的衝突,馬克思認為思想的衝突發生後即會轉變成現實世界的衝突,在馬克思的想法中便是階級對立。馬克思關於歷史變遷的解釋在於:歷史變遷的動力在於生產技術的進步產生了新的生產模式(與新的生產關係),而擁護此種生產模式的人群和擁護舊的生產模式的人群(往往是當時的支配階級)產生衝突,彼此鬥爭,最後新的生產模式取代了就的生產模式成就了新的社會。

  當前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暫時穩定的生產關係,但是它仍然蘊含著衝突,此衝突仍然是源於階級對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在這對立背後,超越資本主義社會成為可能。另外,由於無產階級聚集於工廠工作提供了無產階級聯繫產生階級意識,由自在階級轉變成自為階級,無產階級最終能夠團結取代資產階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