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摘要與評述:Mapping Boundaries, Shifting Power: The Socio-Ethical diemensions of Participatory Mapping


  最近又開始整理一些和製圖、GIS有關的文章,這一部分是自己的興趣,一部分也是因為開始思考以製圖作為田野敲門磚的可能性,由此角度來看,Fox等人這篇文章就挺重要了。

  這篇文章的主架構其實很單純,一開始交代了發問,身為參與式繪圖的實踐者,Fox等人思考將空間資訊技術(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IT)帶到草根、地方社會後,除了原本宣稱的各種讓在地人得以被Empower的效果以外,還有沒有什麼別的非意圖後果?(see p.1)

  當然,這個文章能夠被寫成,SIT的引入必定有一些原本抱持善意的參與者所意想不到的非意圖--這邊其實主要是負面的--後果,作者們將其區分為三個面向:影響人們的空間觀與價值(changing patterns of spatial perceptions and values)、影響對資源的知識和權力宣稱(knowledge and claims of resources)、在制度層次上的結構和組織壓力(structural and organization stresses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p. 2),後面作者們大致依據這三個面向,條列出SIT帶入運動(或地方、草根)的各種可能的危險。

  或許這篇文章設定的對象是製圖專家,因此作者花了一些時間解釋「工具」(tool)和「技術」(technology)的不同,他簡單指出了兩點關鍵:首先,前者不會有所謂的"Exit Right"(ER),簡單的說,ER有點像是孫悟空面對的如來神掌,一種你不使用或不主動與其發生連結時,仍然永遠擺脫不掉那東西的狀態:工具你不用時就擺脫了它,因此不具ER問題;相對的,技術很有可能當你不使用它時,它仍時時與你相關。其次,如同許多STS學者有談到的,技術研究必須注意其處於一個社會系統和價值中(p. 4)。

  這裡比較有趣的概念是ER,作者提出ER後就引出了本篇最重要的概念:反諷效果(ironic effect),也就是說當我們發展某技術時,我們往往是認為good for one person就good for all people,但是反諷效果告訴你技術系統的發展往往不是人所能控制,它往往像有生命一樣越辯越複雜、超出人類控制,而且會要求社會不斷餵養它,這邊舉的例子是汽車技術,這本來是為了解決各種運輸問題和都市污染(相對於馬糞),但是後果大家應該都很清楚:空氣污染、塞車以及越來越多的汽車(p. 5)

  回到SIT上,作者在第 7到12頁開始類似條列式的舉出參與式地圖的各種非意圖麻煩,我也大致條列式的整理如下:


  • 繪製權力(Mapping Power)
  1.  繪製地圖有助於社區宣稱他們自己的土地權利,但是也有讓外人獲得其知識的危險,而作者在後面有提到共有財產(common property)往往是一種對脆弱資源的隱密知識,知識由地圖暴露出來後可能反而危及這些脆弱資源。 
  2. 承上,繪製地圖當然也更容易讓當地政府去理解甚至進一步監視地方資源。
  3. 簡言之,控制地圖表示有可能控制資源的知識,進而控制地方,對更有資源取得地圖的一方相對更有利。 
  • 對社區價值的衝擊(Impacts on Communities' Value)
  1. 對一些根本沒有「固定邊界」、「確定空間」的族群,繪製地圖表示強迫他們固定下來,用一種固定邊界、確定空間的空間概念來思考資源配置和權利宣稱。
  2. 即使繪製地圖者可以辯稱,繪製地圖本身並不一定會帶來對各種族群(包含原本空間觀非固定的)的資源重劃(爭奪),但是,作者強調SIT的出現無疑會加速了這個過程,而且往往是朝向私有化發展。(這點直得再思考)
  3. 對原本不搞SIT 的社區或族群而言,SIT的出現(我認為應該加上SIT被納入體制後)讓你不搞地圖、不搞SIT就輸了!因為人家拿圖宣稱了自己的傳統權利而你沒有,或許你原本應有的權利就掰掰了。這就接到前面談的Ironic Effect。 
  • 對NGO的影響(SIT and NGOs)
  1. SIT成為潮流,很多支持NGO的捐款者想要玩這個,但是小NGO不見得有能力繼續維持其運作(恩,這小弟我有切膚之痛)。
  2. SIT在很多部落或社群流行,這讓NGO疲於追逐SIT,消耗組織資源。
  3. 懂SIT和受傳統社會科學訓練的NGO工作者相處衝突。
  4.  SIT做唯一種外來技術,與在地人溝通困難。

  對於以上種種危險,作者在最後"Summery"的地方強調,他們並不是要阻止SIT的發展,但是希望SIT的推動者必須有所警覺,而他們提出來的改進方案,則是還是得好好跟當地人溝通,把技術風險跟潛在的負面都告知在地人(好歹達到一個你情我願的狀態吧我想!)

  以上簡單的摘述本文重點,我的評論,前面的括號裡面已經提到一些了:首先就是解決方式,恩。。我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但這篇文章好像沒有強調一個重點,即「有沒有可能重塑一個不見得一定什麼都要SIT的institution」,例如,SIT為什麼會成為NGO和community「不能選擇的路」,作者就沒有交代的很清楚,但依稀還是跟私有財產權不斷侵入各個偏遠社群或地方有關,這部份或許更直得深入討論。

  第二點,雖然我覺得這篇應該是以實用指南的角度來看待,但仍不免想指出這裡指出的各種危險在分析層次上有點混淆:例如有一些是文化衝突,認識論層次的問題,甚至倫理的問題,有些則是偏向技術或組織的問題,這要混而一談除了讓小弟讀來奇怪,更有可能讓解決方案的思考混淆在一起。。。例如,NGO追逐SIT而疲於奔命、消耗組織資源的問題,有沒有可能透過另外的Sponsor開發來解決,或是其他的組織技術,讓NGO除了狂畫地圖外還有別的事情可以做,這跟作者在後面談的跟local溝通,好像關係比較小吧?











沒有留言: